原标题:改善肝癌预后 须把握这些要点
近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王学浩院士团队将肝癌外科治疗经验整理成《原发性肝癌例外科治疗分析》一文,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上。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近10年来,肝癌患者经手术治疗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文章分析,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肝癌早期筛查体系建立,外科手术技术进步,以及肝癌综合治疗发展。作者同时指出,这些进展的取得,意味着面对肝癌患者不必再“谈癌色变”。
□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 王学浩
图为王学浩院士(右一)在门诊与患者沟通。
突破肝癌诊疗难点
高危人群务必早筛早诊
我国肝癌患者的发病过程大多遵循“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渐进模式,75%左右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导致肝癌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乙肝病毒,还包括感染丙肝病毒、饮酒、患脂肪肝、食用霉变食物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肝癌新发病例41万例,死亡病例39万例。
总结其主要原因,一是高危人群筛查没有普及,造成肝癌的早期诊断率低,70%~8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二是肝癌早期临床症状隐匿,腹痛、腹胀、黄疸等典型症状,大多要到肝癌中晚期才会出现。三是大部分患者有乙肝肝硬化或丙肝肝硬化病史及基础病,耐受手术及药物治疗的能力较差。
肝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早期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左右。对于有乙肝、丙肝、肝硬化、肥胖、脂肪肝、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而言,及时筛查,防止疾病从慢性炎症转化为恶性疾病,阻断癌变进程,是对抗肝癌的有效方案。
甲胎蛋白是肝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疗效监测的重要检查项目。上述高危人群应定期前往肝脏外科门诊进行排查,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甲胎蛋白、做一次肝脏超声,同时建议肝脏CT、核磁检查与肝脏超声间隔进行。
找准肝癌手术方向
肝切除术仍是首选疗法
目前,治疗肝癌有多种手术方法。
患者一旦检查出肝脏有占位性病变,首先要到肝脏外科就诊,判断该病变是否是肝癌,以及是否可行手术治疗。
如果是中期偏晚期肝癌,则暂时不进行手术,可行介入、免疫、靶向治疗,经过几个疗程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
晚期肝癌可进行免疫治疗。根据肝功能等情况,可考虑联合介入治疗、靶向治疗、放疗等,以延长患者生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最新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在肝癌中晚期治疗中已经体现出很好的效果。
手术治疗肝癌,可采取肝切除和肝移植。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患者既适合做肝移植又适合做肝切除,考虑到供肝相对缺乏的问题,一般建议首选肝切除术。
肝癌切除后,患者应密切随访,一旦复发,可再行肝移植。研究表明,此种补救性肝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与一期进行肝移植者相当。
需要注意的是,肝切除手术在确保阴性切缘的前提下,应尽量多保留剩余肝脏体积,为肝癌复发后进行介入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提供足够的肝功能储备。
破解复发难题
免疫新辅助治疗效果可期
近10年来,肝癌患者经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已明显提升,但Ⅱb和Ⅲa期可切除肝癌患者的术后1年复发率仍超过55%,严重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如何降低这些患者的术后高复发率,成为肝癌治疗的难点。此时,免疫新辅助治疗可派上用场。
免疫新辅助治疗是一种新兴治疗方法,指在手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单抗或者CTLA-4单抗,以减少手术后复发率,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术前采用免疫新辅助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肝癌领域,相关研究还很少。
2019年年底,我们团队开展了“可切除肝细胞癌术前使用单臂Ⅱ期免疫新辅助治疗”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提示,采用肝癌术前免疫新辅助治疗,患者手术切除肝癌后1年复发率降至45%,且耐受性良好、安全可靠。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癌症免疫治疗杂志》上,为肝癌免疫新辅助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对肝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手术后转移、复发的规律、机制、机理,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手术治疗后生存超过5年、10年的肝癌患者数量也已大幅增加。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人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相信未来,我们终将不再“谈癌色变”。
文章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hwkzz.cn/zonghexinwen/2022/0424/807.html
中华外科杂志投稿 |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外科杂志版面费 | 中华外科杂志论文发表 | 中华外科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华外科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